作者:徐佳 李琦
單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檢驗科
某患者,女,71歲,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該患者于2021年4月9日上午10:51進行凝血全項檢測,結果顯示該患者PT、APTT稍有延長,F(xiàn)bg降低,其中抗凝血酶Ⅲ(AT-Ⅲ)顯著降低,其他檢測項目未見異常(如圖一)。

患者兩天前的凝血結果完全正常,如果該結果反映的是患者的真實狀態(tài),該患者體內AT-Ⅲ活性降低,臨床上若使用肝素,也幾乎達不到抗凝效果。于是我們再次檢查了患者樣本及儀器狀態(tài)、檢測過程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確認均無異常。
患者本身處于血栓前或血栓狀態(tài)導致了AT-Ⅲ顯著降低嗎?還是臨床上使用了肝素進行治療,導致AT-Ⅲ消耗過多?綜合其他檢測結果分析,并不能完全證實我們的猜想,為了解除疑惑,我們聯(lián)系大夫咨詢相關情況,大夫敘述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相關信息幫助我們排除了以上各種猜想,并告知我們患者并無明顯異常。我們又聯(lián)系護士向其確認標本采集過程是否順利,在交談中我們得知,是在患者輸液一側進行的標本采集:同側抽血!!我們建議護士重新抽血進行檢測,我們發(fā)現(xiàn)PT、APTT等恢復正常,AT-Ⅲ活性相對升高。

常規(guī)凝血四項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篩查,而對于高凝狀態(tài)的患者而言,凝血四項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結合AT-Ⅲ檢測,一旦四項正常,而AT-III降低,這樣的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就會加大,尤其是加上手術創(chuàng)傷等其它刺激因素,風險進一步加大,最終可導致血栓發(fā)生,需要臨床醫(yī)生及早發(fā)現(xiàn)并預防處理,因此,作為檢驗醫(yī)師,及時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一份準確無誤的檢驗報告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本案例,通過AT-Ⅲ的檢驗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積極有效地與臨床溝通,最終找到原因:同側抽血致使患者樣本被稀釋,導致AT-Ⅲ活性顯著降低,PT、APTT延長,有效避免了臨床對患者產(chǎn)生錯誤的判斷和診療。需要注意的是,PT、APTT、TT等指標變化不如AT-Ⅲ變化顯著,原因是PT、APTT、TT等指標是體內凝血因子水平正常與否的綜合體現(xiàn),而凝血因子活性在30%左右便能夠使APTT結果正常。因此,檢測結果中AT-Ⅲ活性受同側抽血的稀釋作用影響更加明顯。
(1)AT-Ⅲ:由肝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約58.2kD的糖蛋白,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屬于α2球蛋白,其生理半衰期為17.5~26.5小時,它是血漿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其作用約占抗凝系統(tǒng)總活性的70%~80%,可以中和凝血途徑中的絲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2)AT-Ⅲ的抗凝機制:肝素可誘導抗凝血酶發(fā)生構象改變,使其更易與凝血酶結合,與肝素的結合使AT的抗凝作用增加數(shù)千倍。肝素與AT結合后,使AT與凝血酶迅速且穩(wěn)定結合。肝素-AT-凝血酶復合物形成后,肝素從復合物上解離,再次與另一分子AT結合而被反復利用。AT-凝血酶復合物在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清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大小與肝素分子長度有關。(3)AT-Ⅲ監(jiān)測肝素的治療:AT-Ⅲ是肝素抗凝血過程的必需物質,當AT活性降低時,肝素的抗凝活性明顯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療監(jiān)測中,必須了解AT-Ⅲ活性的水平(圖三)。

(1)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AT活性下降到50%以下,對肝素的親和力可降低,對絲氨酸蛋白酶的滅活能力減弱,表現(xiàn)為患者在術后、創(chuàng)傷或產(chǎn)后發(fā)生血栓。

(1)易栓癥的診斷:易栓癥是機體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纖溶蛋白等遺傳性或獲得性缺陷而具有血栓形成傾向的一類疾病,AT-Ⅲ檢測可有助于易栓癥的診斷。(2)肝素抗凝治療前后AT-Ⅲ水平評估:當應用肝素治療時,體內AT活性降低,單純應用肝素治療,其療效受到明顯影響。(3)血栓及血栓前狀態(tài)風險性及預后評估:AT-Ⅲ活性降低,提示病情嚴重性增加,預后較差,可以作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防的依據(jù)。(4)DIC的病程監(jiān)測、肝腎疾病療效判斷:AT-Ⅲ是診斷DIC的一項敏感指標,且可作為動態(tài)觀察DIC演變過程的一項敏感指標;AT-Ⅲ亦可以反映肝功能受損的程度,可作為判斷肝臟病變嚴重程度的監(jiān)測指標。腎病綜合征患者血漿AT水平降低,與其病理類型具有相關性。
本文轉載自檢驗醫(yī)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