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代謝紊亂相關疾病檢測指標是實驗診斷的重要技術措施,血糖水平和臨床癥狀相結合能對糖尿病進行診斷。臨床實驗室檢測血糖、血糖調節(jié)物、糖化蛋白以及并發(fā)癥相關的其他代謝產(chǎn)物等,有利于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早期診斷、鑒別診斷、指導治療和評估預后。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是指至少8小時內不攝入含熱量食物后測定的血清葡萄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檢測項目。血糖的測定方法,國際推薦的參考方法是己糖激酶法,目前國內也有采用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推薦的葡萄糖氧化酶法,另外還可以采用葡萄糖脫氫酶法。利用分光光度法測定酶促反應中生成的產(chǎn)物,或檢測酶促反應中產(chǎn)生的電流,產(chǎn)物的生成量與電流強度及葡萄糖濃度成正比。成人空腹血清葡萄糖為3.9~6.1mmol/L(70~110mg/dl)。不同樣本的葡葡萄糖濃度參考范圍見表。 血糖濃度受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激素的調節(jié),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當各種因素導致這些調節(jié)失去原有的相對平衡后,會出現(xiàn)血糖值異常。空腹血糖水平反映了胰島素分泌能力,其增高與葡萄糖耐量降低是相平行的:若胰島素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25%,空腹血糖多是正;蛑惠p度升高,一般人血清血糖不超過6.1mmol/L;當胰島素分泌進一步降低,但不低于正常的40%,則空腹血糖在5.8-11. 1mmo/L;空腹血糖超過11.1mmol/L時,提示胰島素分泌極少或缺乏。空腹血糖水平是診斷糖尿病最主要的依據(jù)。若空腹全血血糖不止一次超過6.7mmol/L,血漿血糖等于或超過7.8mmol/L,即可確診為糖尿病。一般應2次重復測定,以防誤差。同時還要注意精神、飲食及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凡空腹全血血糖在6.1mmol/L以上,血漿血糖在6.9mmol/L以上,而又低于上述診斷標準時,應做葡萄糖耐量試驗。若有明確的糖尿病癥狀,應先做餐后2小時血糖測定。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在失去控制時可高達10~16.7mmol/L;在重型及長期控制不好的患者,空腹血糖也可高達22.2mmol/L。 餐后兩小時血糖是指從第一口飯吃下去開始,過兩小時測得的血糖值。餐后兩小時血糖對監(jiān)測血糖控制情況是非常有用的一個指標。監(jiān)測餐后2小時血糖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口服7g無水葡萄糖后做葡萄糖耐量試驗;另一種是吃100g面粉制成的饅頭或方便面(含糖量相當于75g無水葡萄糖,也叫饅頭餐試驗)。從吃第一口飯的時間開始計算,然后測量2小時后的血糖值。影響餐后血糖的因素有很多:餐后胰島素第一時相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肌肉、肝臟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餐前血糖水平;進食的種類和時間;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餐后運動;情緒等都會對餐后血糖有影響。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若只查空腹血糖,很容易誤診。當餐后血糖≥11.1mmol/L時,診斷糖尿病敏感性更高、漏診率更低。餐后2小時血糖監(jiān)測適用于空腹血糖已獲良好控制但仍不能達到治療目標者。對于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監(jiān)測指標:1.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即進食后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若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良好,周圍組織對胰島素作用敏感,則餐后2小時血糖值應降到7.8mmol/L以下。如果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良好,甚至高于正常水平,但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抵抗不明顯,但胰島β細胞功能已較差,則餐后2小時血糖可明顯升高;2.若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則易發(fā)生糖尿病眼、腎、神經(jīng)等慢性并發(fā)癥。對于中年以下和病情不重者,要嚴格控制餐后2小時血糖值在7.8mmol/L以下;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并發(fā)癥較重者,餐后2小時血糖可適當放寬至7.8-11.1mmol/L;3.餐后2小時血糖能較好地反映進食量及使用的降糖藥是否合適,這是僅查空腹血糖所不能替代的。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當餐后血糖值在7.8-11.1mmol/L時,已經(jīng)存在大血管病變,,血糖值越高,大血管病變的危險性越高。 糖耐量試驗,也稱葡萄糖耐量試驗,是診斷糖尿病的一種實驗室檢查方法。葡萄糖耐量試驗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 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是在口服或靜脈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時內做系列血糖測定,以評價個體的血糖調節(jié)能力的標準方法,對確定健康和疾病個體也有價值。OGTT結合FPG可協(xié)助診斷糖尿病及相關狀態(tài):1.FPG正常(<6.1mmol/L),并且2小時PG<7.8mmoL為正常糖耐量。2.FPG介于6.1-7.0mmol/L之間,2小時PG<7.8mmol/L為IFG。3.FPG<7.0mmol/L,2小時PG介于7.8-11.1mmol/L為IGT。4.血漿FPG≥7.0mmoL/L,2小時PG≥11.1mmol/L,為糖尿病性糖耐量。OGTT主要用于下列情況:1.診斷GDM;2.診斷IGT;3.有無法解釋的腎病、神經(jīng)病變或視網(wǎng)膜病變,其隨機血糖<7.8mmol/L,可用OGTT了解糖代謝狀況。此時如OGTT異常,不代表有肯定因果關系,還應該排除其他疾。4.人群篩查,以獲取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 HbA1c是由葡萄糖與HbA的β鏈氨基末端纈氨酸殘基縮合而成,且該過程不可逆。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約占80%,且濃度相對穩(wěn)定。為簡便實用,臨床上常以HbA1c代表總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HbA1c的測定方法有多種:1.根據(jù)電荷差異:可采用離子交換層析、高效液相色譜分析(HPLC)、常規(guī)電泳和等電聚焦電泳等方法;2.根據(jù)結構差異:可采用親和層析和免疫測定法;3.化學分析技術:可采用比色法(免疫比濁法法、酶法)。目前臨床使用的糖化血紅蛋白自動分析儀多采用離子交換柱高效液相色譜法,不管什么方法,結果都表示為糖化血紅蛋白占總血紅蛋白的百分比。HbA1c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濃度與紅細胞壽命(平均120天)和該時期內血糖的平均濃度有關,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動的影響,也不受運動或食物的影響,所以HbA1c反映的是過去6~8周的平均血糖濃度,為評估血糖的控制情況提供可靠的實驗室指標。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在最新修訂的《糖尿病治療指南》中首次將HbA1c作為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診斷標準定為6%。根據(jù)該指南,HbA1c水平在5%左右表示未患糖尿病,HbA1c水平在5.7%-6.4%預示進展至糖尿病前期階段,HbA1c≥6.5%則表明已患糖尿病。但對于患有糖尿病的孕婦或有貧血等血紅蛋白異常的患者,不主張做糖化血紅蛋白檢查,因為異常的血紅蛋白可干擾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為達到理想的糖尿病控制,ADA推薦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的目標為HbA1c水平≤7%,希望這一目標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相關嚴重并發(fā)癥,如腎病、神經(jīng)病變、視網(wǎng)膜病變和牙齦病變。對經(jīng)治療后血糖控制穩(wěn)定的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常規(guī)檢測指標,至少每6個月一次。
本文轉載自檢驗醫(yī)學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