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重點標記的變異毒株有4種,分別為: 最早在英國發(fā)現(xiàn)的毒株B.1.1.7—阿爾法(Alpha); 最早在南非發(fā)現(xiàn)的毒株B.1.351—貝塔(Beta); 最早在巴西發(fā)現(xiàn)的毒株P.1—伽瑪(Gamma)和最早在印度發(fā)現(xiàn)的毒株B.1.617.2—德爾塔(Delta)。
這其中,最早在2020年10月印度發(fā)現(xiàn)的B.1.617.2毒株「德爾塔」(Delta)近期最受關注。
據世衛(wèi)組織消息,目前「德爾塔」變異毒株已蔓延至全球92個國家和地區(qū),或將成為某些國家的主流毒株。
不幸的是,此波疫情未平,據外媒報道,印度又出現(xiàn)了「德爾塔」的升級版「Delta-plus」。
9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遭遇「Delta」
據外媒報道,過去七天,英國99%的新增確診病例感染的都是「德爾塔」變異毒株。在俄羅斯,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表示,莫斯科89.3%的新冠肺炎患者體內都發(fā)現(xiàn)了「德爾塔」變異毒株。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長威勒也指出,「德爾塔」變異毒株,最遲將在今年秋季,成為德國境內的主流毒株。
不僅是在英國、俄國、德國。中國也與「德爾塔」毒株正面交鋒。
近期,廣州、深圳、東莞出現(xiàn)的疫情,均出現(xiàn)「德爾塔」的身影。
據廣州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6月21日通報,5月21日至6月20日,本輪疫情中廣州市累計報告153例感染者。
6月14日,曾負責6月10日由南非約翰內斯堡入境深圳的CA868航班旅客流行病學調查的姜某確診。
6月18日,南山區(qū)后海航天科技廣場A座工作的蕭某、寶安機場一家餐廳工作員工朱某確診。
6月19日晚,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fā)布會通報稱,深圳市疾控中心完成的朱某、蕭某新冠病毒基因測序顯示,二人攜帶的病毒與CA868航班輸入的16例陽性病例和6月14日報告的確診病例姜某均高度同源,均為「德爾塔」變異株。
東莞市6月18日通報,家住東莞市南城街道百悅尚城小區(qū)的李某某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據了解,李某某與蕭某為夫妻,經省疾控中心樣本二代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樣本的覆蓋度為99.99%,屬于Delta株。東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羅東表示,李某某的基因組序列與其丈夫蕭某的基因組序列高度一致。
20日晚,東莞通報當日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為就讀于廣州新華學院東莞校區(qū)的學生賈某某,系18日確診病例李某某的密切接觸者。
6月21日東莞市召開的第三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上,東莞市衛(wèi)生健康局副局長、新聞發(fā)言人張巧利介紹,「學生賈某某的基因覆蓋度為99.13%,與東莞的李某婷及其丈夫蕭某某變異位點一致,共享32個變異位點,這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進一步證明了賈某某的感染來源為李某婷及其丈夫蕭某某!
據央視新聞消息,國內已經有多次跟「德爾塔」交鋒的經歷。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5月17日通報,在越南考察的5名中國公民經廣西憑祥友誼關口岸回國后,確診感染了「德爾塔」變異株。4月25日,浙江舟山市在某船廠錨地靠泊修理的中國香港籍船舶上,發(fā)現(xiàn)11名感染了「德爾塔」毒株的船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5月1日網上刊發(fā)的一篇論文披露了3例從重慶入境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經基因組測序發(fā)現(xiàn)這3例確診患者感染的病毒為「德爾塔」,推測感染可能發(fā)生在印度。而新冠病毒還在不停變異。
印度現(xiàn)「Delta-plus」
21日消息,印度出現(xiàn)新冠病毒變異株「德爾塔+」(Delta-plus),近20人確診感染。
據外媒資料顯示,Delta-plus 變體,顧名思義,是對Delta 變體的修改。新冠病毒一直忙于突變,導致病毒基因組成出現(xiàn)微小變化。
而每當這些突變改變病毒的行為方式時,就會出現(xiàn)一種新的病毒變種。
目前,已發(fā)現(xiàn) Delta-plus 變體表現(xiàn)出 K417N 突變。據《紐約時報》報道, K417N 連同另一種稱為 K417T 的突變是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突變。
冠狀病毒表面上的尖刺也使得病毒更容易侵入人體細胞。
報道稱,「突變出現(xiàn)在冠狀病毒尖峰的尖端,可能有利于病毒更緊密地與人體細胞結合」。
但 Delta-plus 并不是唯一攜帶這種突變的變體。世衛(wèi)組織指定的另外兩個關注變體,即首次在南非出現(xiàn)的 Beta 或 B.1.351 和首次出現(xiàn)在巴西的 Gamma 或 P.1 變體,都具有 K417N 突變。但令人驚訝的是,B.1.617.2 Delta 變體并不攜帶這種突變。
病毒出現(xiàn)變體,也就意味著該病毒可能會躲避疫苗和抗體療法。
關于疫苗是否對這種變異有效的問題,英國衛(wèi)生官員報告說,在 6 月初之前確定的 36 例 Delta-plus 病例中,至少有 18 例沒有接種疫苗。在接種疫苗的人中,只有兩人同時接種了兩次疫苗,并且在第二次接種和陽性測試之間間隔了 14 天以上。 重要的是,「在這 36 例病例中沒有死亡記錄」衛(wèi)生官員說。
從Delta-plus目前在全球的分布來看,英格蘭衛(wèi)生官員表示,截至 6 月 7 日,已在 GISAID 全球存儲庫中確定了 63 個 Delta-plus 基因組。其中 6 人來自印度,9 人來自波蘭,12 人來自葡萄牙,14 人來自美國。
考慮到英格蘭 Delta-plus 病例的年齡劃分,衛(wèi)生官員表示,大多數是年輕人,36 例 Delta-plus 病例中只有 2 例是 60 歲以上的人。此外,其中 11 例與旅行有關(6 名旅行者和旅行者的接觸者中有 5 例),而 12 例沒有旅行史或與旅行者接觸。據英國官員稱,與 Delta-plus 病例相關的國家「可能包括從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新加坡和土耳其等國直接出發(fā)或過境」。
檢測試劑準確性如何?
6月21日,深圳新報告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公開消息稱,該確診病例為劉某,64歲,長期從事家務工作,日常負責照顧孫女。6月8日、10日、15日、18日四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6月20日核酸檢測初篩陽性,6月21日經深圳市疾控中心復核為陽性,隨即轉送至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應急院區(qū)隔離治療,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普通型)。
12天,核酸檢測5次,其中前四次均為陰性,第五次為陽性。對此,有網友表示疑問:面對變異毒株,核酸檢測試劑的準確性如何? 其實,目前國外和國內都已經研發(fā)出針對Delta變異毒株的新冠檢測試劑。
據界面新聞消息,雖然目前開發(fā)針對變異毒株的新冠檢測試劑并不難,新冠檢測試劑不需要進行太大改動,且在實驗室檢驗流程上與之前的新冠病毒毒株一致,不需要有調整。但在實踐過程中大規(guī)模的檢測結果對各個省市來講,仍是較大考驗,這其中考驗包括產量的提升、運輸、存儲等。
此外,新研發(fā)的針對Delta變異毒株的試劑盒的產量提升也需要時間,而在于Delta變異毒株的交手中,依然需要足量的新試劑來保障大規(guī)模檢測的準確性,這在短期內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挑戰(zhàn)。
如何在正面交鋒中獲勝?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魏晟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及早加快流行病學調查,擴大核酸檢測數量和范圍,同時防疫措施也要盡早加碼,這些都是能夠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
也就是說,要跟病毒傳播比速度、比力度,才能夠更快更好地控制好疫情。
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Delta的傳播非常有可能是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注:常見的飛沫、呼出的霧氣以及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顆粒都算氣溶膠的一種)。
面對Delta變異毒株具有氣溶膠傳播的特點,曾光表示,需要從整個控制策略上進行考慮。例如,一般的外科口罩是擋不住氣溶膠傳播的,所以在重點區(qū)域內應該要考慮使用N95甚至N99口罩。再比如,原來提到的保持1米安全距離,現(xiàn)在可以考慮把這個距離拉得更遠一點。
另外,根據中國南方部分省市天氣日益炎熱的情況,尤其在與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的病毒作斗爭之時,必須堅持戴好口罩,一線人員還要戴防護力更高的口罩和眼罩,以及穿防護服。
此外,在核酸檢測方面,當發(fā)現(xiàn)確診病例后,不僅應該在檢測范圍上迅速擴大,還應在檢測次數上有所增加。當然,由于短期內核酸檢測的范圍很廣,對于控制密切接觸者的工作量也會相應加大。 來源:健康界綜合發(fā)布 部分資料參考自央視新聞、界面新聞、時代周報等 本文轉載自檢驗視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