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 成人:絕對值(22~84)x109/L. 儀器法百分率0. 005~0. 015. 兒童:儀器法百分率0. 03~0. 06. 熒光染色激光流式細胞技術: LFR(低熒光強度比率)儀器法0. 813~0. 909. MFR(中熒光強度比率)儀器法 0. 072~0. 154. HFR(高熒光強度比率)儀器法0. 009~0. 043. 標本應嚴格使用EDTA-K2,抗凝靜脈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櫞酸鹽抗凝;抽血量1ml,抽血后立即輕輕顛倒混句,注意切勿用力振播,以免造成標本溶血。 1.增高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及經(jīng)相應藥物治療有效時;急性溶血時可高達0. 6~0. 8;急性失血后5~10d網(wǎng)織紅細胞達高峰,2周后恢復正常;惡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使用維生素B12或供鐵質(zhì)后顯著增多,表示有療效。 2.減低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危象時,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常<0. 005.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15x109/L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依據(jù)之一。 3.采用熒光染色激光流式細胞技術進行RET “分群”對腫瘤化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腫瘤患者在化療進程中,當骨髓受抑制時,HFR+MFR減低先于WBC與PLT的數(shù)目減低;化療間歇期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時,HFR+MFR和RET總數(shù)增高先于WBC和PLT;骨髓移植成功患者,HFR比例較WBC數(shù)提前3~5d恢復。 脫纖維法、血塊法:陰性。 1.取血后應立即檢查,不能擱置過久。 2.孵育時間為2h,若時間過短則陽性率低,時間過長則細胞易退變,不好識別。 3.注意與血片中其他吞噬現(xiàn)象區(qū)別,中性粒細胞或單核細胞吞噬衰老退變的細胞核時,不能誤認為LE細胞。 4.應盡可能在用激素治療前采血送檢。 5.服用某些藥物,如肼屈嗪、鹽酸普魯卡因胺、甲基多巴等可造成假陽性。 1.未經(jīng)治療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LE細胞陽性率為70%~90%,其活動期較緩解期陽性率高。 2.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硬皮病、結節(jié)性動脈炎、活動性肝炎、白血病、惡性貧血等也可偶見LE細胞。 3.未找到狼瘡細胞,并不能排除紅斑狼瘡,應進一步做其他有關免疫學檢查。 薄血膜或厚血膜檢查法:陰性。 血清學檢查:抗瘧抗體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現(xiàn),4~8周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F(xiàn)已應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間接血凝與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等。陽性率可達90%. 1.用油鏡檢查,若未檢出瘧原蟲時,鏡檢視野不少于200個。 2.在患者發(fā)熱前后采血為宜。間日瘧或三日瘧在發(fā)作數(shù)小時至10h內(nèi)采血較好,惡性瘧則在發(fā)作開始時采血為好。 3.一次陰性不能排除,對高度可疑患者應多次復查,以免漏診。 1.查出瘧原蟲病原體即可確診瘧疾。 2.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fā)作后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shù)初發(fā)時可稍增,后正;蛏缘,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并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