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檢驗視界網
7月初,網友@林登萬大人 發(fā)微博提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總覺得累、日常嗜睡,其實也有可能是血糖太高了,可能是早期糖尿病了!他透露在他父親住院期間,遇到很多“30上下,已經糖尿病,甚至腦梗過了的人”。

微博一發(fā)出,不少網友就分享了自己或身邊人的患病經歷。


微博上,也不乏其他網友談及糖尿病經歷。




我國是糖尿病大國,2017年6月,JAMA雜志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jiān)測(2013)”的研究,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成人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的比率約為35.7%。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發(fā)病趨于年輕化,40歲以下人群的患病率高達5.9%。① @林登萬大人 在博文里談到,自己爸爸上海人,喜歡炒菜放糖。 
其實,直接導致糖尿病的是熱量超標,而糖和甜飲料只是催化劑。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醫(yī)師任倩2018年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談到,常吃甜食不會造成糖尿病,但是常吃糖(碳水化合物)的人,肥胖的概率更高,肥胖則是患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②北京協和醫(yī)院腎內科醫(yī)師陳罡201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我國傳統(tǒng)的飲食以五谷為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糧食越吃越細,引進越來越多快餐等,一頓飽餐后,隨著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血糖值很快就升高了,但多數人的活動量越來越少,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馬上消耗掉,活躍的胰島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儲存起來,但如果我們每天吃進去的熱量總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來越高了。身體若是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便會得糖尿病。③所以現在更提倡的是粗細搭配,給白米飯?zhí)硇╇s豆(紅豆、綠豆、蕓豆、豌豆等)、雜糧(糙米、大麥米、玉米碎、燕麥等),如果愛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黃豆粉、紫薯粉。我們吃得越來越好了,之前是沒有油水,現在是湯菜一層油,頓頓有肉吃。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醫(yī)師單忠艷2010年在健康時報談到,現在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了本質變化時,但我們的節(jié)約基因仍在開放著,因此,當大量的高營養(yǎng)食物進入人體后,仍然進行著充分吸收,再加上現代人的活動減少,營養(yǎng)物質得不到充分消耗,所以造成營養(yǎng)過剩,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很容易發(fā)生。④此外,人體攝入過多營養(yǎng),多余的脂質和養(yǎng)分等難以排出體外,聚集在血管里。一方面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還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引發(fā)血栓。河南省人民醫(yī)院介入科醫(yī)師李立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臨床中以前往往在50歲或者60歲以上才容易的腦梗塞,現在有些20歲、30歲的人就有心腦血管病。而這其中,熬夜、生活飲食不規(guī)律、工作生活壓力大、油膩食物過多等,也同樣通過應激、神經興奮、脂代謝紊亂等途徑起作用。⑤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東院內分泌科醫(yī)師高清歌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睡眠不好是會引起血糖升高的。與沒有睡眠問題的糖友比,有睡眠障礙的糖友出現胰島素抵抗的風險高出82%。⑥無論是糖尿病,還是腦梗,發(fā)展都有一個過程,并不是一下子而成的。2018年美國癌癥協會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刊發(fā)的一項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增加 14 種疾病致命風險,其中就包括中風和糖尿病。⑦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成人每周最好有150分鐘的有氧運動。而對于久坐族,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系主任孫飆在健康時報采訪中建議,推薦每隔24小時做24~48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騎車等。⑧石家莊市第二醫(yī)院糖尿病二科醫(yī)師胡淑國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負面情緒可影響下丘腦釋放神經遞質,可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就會導致血糖升高。⑨所以對于糖友來說,建議保持情緒的愉悅穩(wěn)定。那其實對普通人來說,保持一個好心情也是非常有益的。
肌肉也是降糖、減肥的幫手。我們總是以瘦為美,卻忽略了要有肌肉。而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本來就在慢慢流失變少。
中醫(yī)養(yǎng)生專家佟彤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年近四十,更要保證每天必須的肌肉運動,拋開器械運動這種負重訓練不說,至少需要每天快走半小時到四十分鐘,快走的時候要感到腿部肌肉有些乏累,運動有些酸痛為好。⑩
4. 別再吃得熱量超標
想要健康飲食,不如試試“江南飲食”:
增加粗糧,減少精米精面;
推薦植物油,低溫烹飪;
增加白肉、減少紅肉,推薦豆制品;
蔬菜多多益善,保證適量水果;
推薦適量堅果、奶類;
強烈推薦蒸、煮、涮的烹飪方式。⑪
5. 別再膀大腰圓
中國式肥胖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肚子大,也就是腹型肥胖。而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醫(yī)師曲伸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2~5倍。⑫
建議男性腰圍應<90厘米,女性腰圍應<85厘米。⑬
①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AMA. 2017;317(24):2515-2523. ② 2018-11-27 健康時報《年紀輕輕 為啥得糖尿?》③ 2010-07-23 健康時報《中國人為何易得糖尿?》④ 2010-12-27 健康時報《由儉入奢更易得慢性病》⑤ 2016-05-24 健康時報《哪些年輕人 易患腦梗塞》⑥ 2020-11-03 健康時報 《睡不好血糖高》⑦ Patel A V , Maliniak M L , Erika R P , et al. Prolonged Leisure Time Spent Sitting in Relation to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 Large US Cohort[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0):10.⑧ 2018-02-06 健康時報新聞版《開會到一半,世衛(wèi)組織跳起來了!》⑨ 2019-10-15 健康時報《負面情緒會加重糖尿病》⑩ 2017-03-31 健康時報《存錢不如存肌肉》⑪ 2020-06-02健康時報《院士點贊“江南飲食”到底有啥好?》⑫ 2019-04-19 健康時報《肥胖易得糖尿病》⑬ 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