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K 檢驗醫(yī)學網(wǎng)
10月31日,臺灣媒體報道,資深演員、第44屆金鐘獎迷你劇集男配角張國棟罹患胰腺癌病逝。幾月前才被確診的他,身體突然暴瘦,本以為是糖尿病帶來的后遺癥,卻沒想到經(jīng)過檢查已是胰臟癌晚期。雖然曾住院接受三次靶向治療,但依舊沒能挽回老人家的生命。

胰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國內外快速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Globalcan2018年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每年有458918例新發(fā)病例,432242例死亡病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規(guī)范的胰腺癌早期診斷體系,導致胰腺癌早期診斷率不足5%,約60%的患者首診時已轉移,約30%的患者首診時處于局部進展期,是胰腺癌患者整體預后差的主要原因,1、早期癥狀不典型。如上腹部疼痛、飽脹不適、食欲減退等癥狀,容易與消化道及肝膽疾病相混淆。3、對放化療不敏感,未治療的生存時間僅4~6個月,5年生存率<1%。胰腺癌發(fā)生的確切原因和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遺傳易感性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危險因素包括:2、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消化道良性疾病手術史等良性疾病病史;3、家族性胰腺癌、遺傳性乳腺癌、遺傳性胰腺炎、黑斑息肉綜合征及家族性非典型多發(fā)黑痣、黑色素瘤綜合征等疾病家族史。


綜合各項危險因素,評分≥40分即為胰腺癌高危人群,建議接受進一步的臨床檢查。根據(jù)危險因素評分,可將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分為:低風險人群(40 ~ 70)分、中風險人群(71 ~ 99分)和高風險人群(≥100 分)。CEA 是第一個被用于檢測胰腺癌的腫瘤標志物,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54%和79%,較低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限制了CEA在胰腺癌早期診斷中的使用。CA199 是胰腺癌檢測較好的腫瘤標志物,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8.2%和82.8%,升高多見于進展期胰腺癌,但對于早期胰腺癌和癌前病變的敏感度不高。CA242 是一種唾液酸化糖類抗原,臨床上將其作為消化系統(tǒng)的新腫瘤標志物,尤其是胰腺癌和結直腸癌。診斷胰腺癌的敏感度為71.9%,特異度為86.8%,可在胰腺癌的早期診斷中作為CA199的補充手段。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是來源于原發(fā)實體腫瘤,播散進入患者循環(huán)血液中的腫瘤細胞。可先于原發(fā)病灶出現(xiàn)在患者血液循環(huán)中,早期胰腺癌患者CTC的檢出率為78.2%,而良性胰腺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檢出率接近0。

超聲檢查:超聲是目前臨床疾病篩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由于胃腸道內的氣體、操作者的技術等諸多因素都可干擾其診斷,因此,難以檢出較小的胰腺癌,不建議作為早期胰腺癌的篩查方法;胰腺多層螺旋CT(MDCT)為胰腺癌首選的專用成像手段。1、戒煙限酒,多吃水果和蔬菜,合理搭配飲食,作息規(guī)律,不要熬夜。3、關注醫(yī)學科普知識,定期體檢,身體異樣時及時就醫(yī)。4、發(fā)現(xiàn)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血糖增高、黃疸等癥狀要考慮到胰腺疾病可能。[1]中國抗癌協(xié)會胰腺癌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胰腺癌綜合診治指南(2020版)[J]. 中華外科雜志 2021年59卷2期, E001頁, MEDLINE ISTIC PKU CSCD, 2021.[2]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早診早治學組. 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胰腺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J]. 中華腫瘤雜志, 2020, 42(09):7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