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抗凝劑和使用方法常用抗凝劑和使用方法: (1)乙二胺四乙酸(EDTA)鹽:常用有鈉鹽或鉀鹽,能與血液中鈣離子結(jié)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EDTA鹽對血細胞形態(tài)、血小板計數(shù)影響很小,適用于血液學檢查,尤其是血小板計數(shù)。根據(jù)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建議,CBC抗凝劑用EDTA-K2•2H2O,量為1.5~2.2 mg/ml血液。不適于凝血檢查、血小板功能試驗。 (2)草酸鹽:常用有草酸鈉、草酸鉀、草酸銨,溶解后解離的草酸根離子能與樣本中鈣離子形成草酸鈣沉淀,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草酸鹽不適于凝血檢查。 雙草酸鹽抗凝劑:草酸鉀可使紅細胞體積縮小,草酸銨則可使紅細胞脹大,兩者按適當比例混合,恰好不影響紅細胞形態(tài)和體積,可用于血細胞比容、CBC、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等項目檢查。雙草酸鹽抗凝劑可使血小板聚集、影響白細胞形態(tài),不適于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3)肝素:加強抗凝血酶(AT)滅活絲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是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的理想抗凝劑。但肝素可引起白細胞聚集,瑞氏染色后產(chǎn)生藍色背景,不適于CBC、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 (4)枸櫞酸鹽:常用有枸櫞酸鈉,能與血液中鈣離子結(jié)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櫞酸鈉與血液的抗凝比例為1:9或1:4。適用于紅細胞沉降率、凝血檢查,是輸血保養(yǎng)液的成分。 尿標本種類主要分類1.晨尿 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時收集的尿標本,即為首次晨尿。這種標本尿較為濃縮,可用于腎臟濃縮能力評價。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細胞、上皮細胞、病理細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濃度較高。但夜尿在膀胱內(nèi)停留時間過長,硝酸鹽及葡萄糖易被分解,不利于檢出在酸性環(huán)境中易變的物質(zhì),因而推薦采集第2次晨尿代替首次晨尿。 2.隨機尿 這種標本不受時間限制,但此尿標本,僅反映某一時段的現(xiàn)象,且易受多種因素(如運動、飲食、用藥、情緒、體位等)的影響,可致尿檢成分濃度減低或增高。 3.計時尿 按特定時間采集尿標本。 (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點時段內(nèi)的尿,多用于檢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檢查等。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時的尿。這種尿標本,有利于檢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膽原,有助于肝膽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臨床診斷。 (3)24h尿:患者上午8時排尿一次,將膀胱排空,棄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時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時間內(nèi)的排泄?jié)舛炔煌,如肌酐、總蛋白質(zhì)、電解質(zhì)等,為了較準確地定量分析這些成分,必須采集24h尿。 (4)特殊試驗?zāi)颍孩倌蛉囼灒憾嘤糜谀行韵履蚵芳吧诚到y(tǒng)疾病定位初步判斷。②耐受性試驗?zāi)颍喝缃?jīng)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標本。 4.無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陰,在不間斷排尿過程中,棄取前、后時段的尿,用無菌容器接留中間時段的尿。 (2)導(dǎo)管尿、恥骨上穿刺尿:患者發(fā)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難時采用。 《寄生蟲學及檢驗》的10個必備考點!1.隱孢子蟲: 主要寄生于宿主小腸上皮細胞內(nèi),影響了機體對脂肪和糖類的吸收而導(dǎo)致腹瀉。 隱孢子蟲為機會致病性寄生蟲,其感染是AID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是目前檢查隱孢子蟲卵囊的最 佳方法。 2.結(jié)腸小袋纖毛蟲: 是人體最大的寄生原蟲。 寄生于人體結(jié)腸內(nèi)。 感染階段:包囊。 3.華支睪吸蟲(肝吸蟲): 寄生于人體肝膽管內(nèi)。 肝吸蟲生殖系統(tǒng)為雌雄同體。 蟲卵形似芝麻粒,黃褐色,甚小。 是常見蟲卵中最小的。 感染階段:囊蚴。 致病階段:成蟲。 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蝦。 糞便或十二指腸引流液內(nèi)查到華支睪吸蟲卵是主要的確診依據(jù)。 4.細粒棘球絳蟲: 成蟲寄生于終宿主的小腸上段。 終宿主:犬、狼和豺等犬科食肉動物。 中間宿主:羊、牛、駱駝、豬、鹿和馬等食草類動物。 感染階段:蟲卵。 致病階段:棘球蚴。(棘球蚴在人體內(nèi)最多見的寄生部位是肝。) 5.絲蟲(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 成蟲寄生于終宿主的淋巴系統(tǒng)。 感染階段:絲狀蚴。 夜現(xiàn)周期性:班氏微絲蚴為晚上10時至次日晨2時,馬來微絲蚴為晚上8時至次日晨4時。 致病階段:絲蟲的成蟲、絲狀蚴和微絲蚴均是致病階段,其中成蟲為主要致病階段。 中間宿主:蚊。 終宿主:人。 班氏微絲蚴:庫蚊。 馬來微絲蚴:按蚊。 象皮腫是晚期絲蟲病最常見的體征。 6.日本血吸蟲: 雌雄異體,呈雌雄合抱狀態(tài)。 成蟲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的門脈-腸系膜靜脈內(nèi)。 感染階段:尾蚴。 中間宿主:釘螺。(日本血吸蟲只有一個宿主) 致病階段:日本血吸蟲的尾蚴、童蟲、成蟲、蟲卵對宿主均有致病作用,其中以蟲卵致病最為嚴重。 7.瘧原蟲: 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 在我國常見的為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次之,其他兩種罕見。 四種瘧原蟲生活史基本相同,均以人為其中間宿主,雌性按蚊為終宿主,生活史中具有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世代交替。 人:中間宿主——裂體生殖。 蚊:終末宿主——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致病階段:瘧原蟲對人體的主要致病階段是紅細胞內(nèi)裂體增殖期。 感染階段:子孢子。 傳播方式:蚊蟲叮咬。 傳播媒介:中華按蚊。 8.杜氏利什曼原蟲(導(dǎo)致黑熱病): 感染階段:前鞭毛體。 感染方式:隨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傳播媒介:白蛉。 檢出率最高的是肝脾穿刺,但是危險性大。最常用的是骨髓穿刺。 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是:銻(ti)劑。 9.旋毛形線蟲: 成蟲和幼蟲分別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腸和肌肉中。(幼蟲寄生于橫紋肌中,旋毛形線蟲不產(chǎn)卵直接產(chǎn)幼蟲。) 旋毛蟲不需要在外界發(fā)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須更換宿主。 感染階段:幼蟲包囊。 有多種保蟲宿主,人可作為終宿主和中間宿主。 豬是人類旋毛蟲病主要的傳染源。 10.剛地弓形蟲: 感染階段:卵囊(存在于貓的糞便中)。 致病階段:速殖子。 慢性感染階段:包囊。 終宿主:貓及貓科動物(虎、獅)。 傳染源:主要為家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