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K 檢驗醫(yī)學網
鸚鵡熱
近日有媒體爆出,平時身體一向不錯的耿大姐,陸續(xù)出現全身乏力、干咳、高熱等癥狀。后就診于當地醫(yī)院,常規(guī)治療不佳后,轉診至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完善檢查后確診為 “鸚鵡熱”。

詳細詢問病史后得知,耿大姐是在10天前在宰殺鴨子現場待了一小會后,陸續(xù)出現的身體不適,大夫不得不考慮到較為少見的人畜共患疾病的可能。又結合多臟器損傷、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不佳、影像學的肺部征象等臨床表現,最終經肺泡灌洗液基因測序檢出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確診。

鸚鵡熱衣原體因首先從鸚鵡體內分離到而得名,隸屬于衣原體目,衣原體科,衣原體屬。是能通過除菌濾器的專性細胞內寄生物,有其獨特的發(fā)育周期。在易感的細胞質內形成包涵體。嗜堿性染料及革蘭染色陰性。可感染鸚鵡科鳥類,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等,主要存在于動物腸道內,以氣溶膠傳播為主,接觸帶菌鳥類及禽類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經皮膚破損處引起感染。潛伏期3-14天,最長可達4周,高熱、寒戰(zhàn)、干咳、肌痛為常見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合并肺炎及多器官損傷等。所有年齡段的人均可發(fā)病,成年人常見。與鳥及禽類有頻繁密切接觸人群為高風險人群,如養(yǎng)鳥愛好者、家禽從業(yè)人員、寵物店職員等、動物園工作人員、獸醫(yī)等。

來源:www.farmhealthonline.com顯微鏡鏡檢:Giemsa或Machiavello染色法觀察衣原體的原體和網狀體;抗原檢測:免疫熒光法,以衣原體屬、種或型的單克隆抗體與熒光素結合后,可檢測組織或細胞中衣原體的存在;酶免疫法,采用衣原體可溶性抗原LPS抗體,能在數小時內組織或細胞中衣原體可溶性抗原的檢測;核酸檢測:除常規(guī)PCR外,目前已開發(fā)多種熒光定量PCR方法,可快速、準確、靈敏地檢測出標本中的衣原體;分離培養(yǎng):鸚鵡熱衣原體分離常用雞胚卵黃囊接種與傳代;抗體檢測:常用的有補體結合實驗、間接血凝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養(yǎng)鳥愛好者及家禽從業(yè)者要注意保持飼養(yǎng)環(huán)境衛(wèi)生,每日清潔,清潔鳥類糞便及排泄物時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清潔鳥籠或禽鳥糞便污染前,可以先用水或消毒劑噴灑表面,避免干掃或吸塵,以減少污染氣溶膠的產生及傳播。此外,接觸后,應用流動水和肥皂徹底洗手。[1]https://www.cdc.gov/pneumonia/atypical/psittacosis/hcp/diagnosis-treatment-prevention.html[2]劉運德,樓永良,王輝等.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5.